您當前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kaiyun体育登入口 > 永濟名人

蒲州楊博:三朝太宰一代師臣

發布時間:2023-03-20 09:36 信息來源: 永濟新聞 【字體: 打印本頁

  “三朝太宰”“一代師臣”是明朝重臣楊博陵園的兩(liang) 幅匾額題字,是朝廷對他的褒獎之詞。

  楊博陵墓位於(yu) 永濟市蒲州鎮王莊村。此陵依山麵河。20世紀50年代,尚有碑林存在。中學時期,我上學路過這裏,那時許多高大的石碑矗立著,遠遠地就進入了我的視線,路旁有幾座大墓,這就是當地人所說的楊博墳。兒(er) 時就聽慣了楊博保太子的故事。據文獻記載,當年的碑林齊全時共有35幢碑,隻比皇陵少一幢,由此可見楊博地位之顯赫。

  關(guan) 於(yu) 楊博的官場生涯,有同朝大學士張居正撰寫(xie) 的《太傅吏部尚書(shu) 襄毅楊公誌銘》,可以說是當朝對他的蓋棺論定。

  楊博,字維約,別號虞坡,十七歲鄉(xiang) 舉(ju) ,弱冠登進士,先任陝西周至縣令、長安縣令,再由地方調兵部武庫司主事,升兵部郎中,隨朝廷行邊使天起閣學翟文懿巡邊,參與(yu) 幕府。後來又從(cong) 職方郎中任上調山東(dong) 督學憲副,再升參政,又以右僉(qian) 都禦史巡撫甘肅,後升左副都禦史、兵部侍郎,直至兵部尚書(shu) ,加贈太子少保,再贈太子太保,再後改調吏部尚書(shu) 。以上是嘉靖朝中事。隆慶朝中,加贈少傅兼太子太傅,後以塚(zhong) 宰理兵部事。萬(wan) 曆朝時,晉少師兼太子太師,去世後,朝廷贈以國葬,諡號襄毅。

  楊博在朝舉(ju) 足輕重,還是用張居正的評語來說,即“公在朝廷則朝廷重,在邊陲則邊陲重”。擇其要者,其功績主要是他在巡撫甘肅時,為(wei) 加強邊防,開發西北,大興(xing) 屯田和水利建設,如著名的水利工程龍首渠。麵對吐蕃在邊境的騷擾,他鞏固邊防,沿肅州、甘州一帶修建防禦工事,名為(wei) 墩台;又從(cong) 青海遷移少數民族到甘肅內(nei) 地,建立了七個(ge) 城堡式的居民點,同時化解蕃漢民族間的矛盾。

  在北部疆域的邊防中,他先坐鎮薊州,麵對蒙古部落首領俺答由潮河川的入侵,從(cong) 實際出發創造性地建造了一種稱為(wei) 石墩的防禦工事,堅守禦敵,迫使俺答退兵。嘉靖三十三年秋,蒙古部落首領把都兒(er) 及打來孫,十萬(wan) 騎犯薊州,攻打到長城腳下。楊博堅守古北口,督戰四天四夜,打退敵人進攻。其後敵人又從(cong) 大同方向侵邊,作為(wei) 宣化、大同、山海關(guan) 三地軍(jun) 務總督,楊博再次打退敵人的進攻,隨之又在大同牛頭山築起九座城堡,九十二個(ge) 墩台,六十六條壕塹,鞏固了邊防陣地。嘉靖四十二年十月,敵兵又犯通州,楊博命遼陽總督楊選率兵從(cong) 西邊抗敵,楊選違令從(cong) 東(dong) 邊突出,致使戰鬥失利,京城告急。後敵兵怕城外有埋伏,犯疑自退。

  《明史》中說楊博“魁梧豐(feng) 碩,臨(lin) 事安閑有識量,出入中外四十餘(yu) 年,始終以兵事著”。楊博正是在靖邊保國上,立下了卓著戰功。說到“一代師臣”,當是萬(wan) 曆朝的事了。這“師臣”二字,可以理解為(wei) 他既是皇帝的臣子,又是皇帝的老師。正是由此,民間傳(chuan) 說演繹出了楊博保太子的故事。京劇《二進宮》,就是寫(xie) 這件事。蒲劇過去有《忠保國》一本戲,《二進宮》是其中的折子戲。

  查明史,隆慶六年五月穆宗皇帝去世,十歲的太子朱翊鈞即位,年號萬(wan) 曆。早在隆慶二年,內(nei) 閣大學士上疏皇帝請立太子。朱翊鈞此時作為(wei) 獨子而得冊(ce) 立,其母為(wei) 李貴妃。內(nei) 閣首府以帝師的身份對太子進行日講和經筵。小皇帝十歲登朝,年紀尚幼,經國大權當然是在內(nei) 閣首府的掌握之中。他們(men) 從(cong) 當初冊(ce) 立太子開始,就效忠於(yu) 小皇帝,不得有二心雜念,確保朱家王朝的天下,這當是“忠保國”的合理解釋。

  蒲劇《二進宮》的情節大致是說,老皇帝息了駕,小皇帝未登基,其母李貴妃住在昭陽宮。她對大臣們(men) 不信任,卻聽信自己的父親(qin) ,即太師李良協理朝政,對於(yu) 老臣徐彥昭、楊博的闖宮極為(wei) 不滿,言說對自己的父親(qin) 還能不相信。其後,李良的奸心逐漸暴露,正如李貴妃在《二進宮》中唱的:“我的父奸心賽王莽,他要謀大明錦家邦”,又“斷了煙火封昭陽”。這樣,李貴妃也失去了人身自由。此時李貴妃讓保姆徐小姐,即徐階之女,夜半三更趁防備不嚴(yan) ,出宮射箭到楊府,發出求急書(shu) 信,徐彥昭、楊博得信,當機二次闖宮。因為(wei) 徐彥昭有老皇帝當年給的紅銅錘,任何人不得阻攔,他拉上楊博闖進了昭陽宮。李貴妃當麵苦訴衷情,言說不要和她女人家計較前嫌,應該“不念太子念老王”。徐彥昭自覺是年老無能為(wei) 力,勸楊博應當仁不讓,說“你就該全龍保國才是”,楊博卻故意推脫地說,“千歲,你看為(wei) 臣年邁,雖有幾個(ge) 犬子,遠在邊關(guan) 鎮守,遠水不解近渴”。對此,徐彥昭說楊博是李良死黨(dang) ,又用紅銅錘嚇唬,逼著楊博說出“我全龍保國就是了”。以下的情節是徐小姐“忙打開龍鳳日月襖,內(nei) 中露出龍一條”。大家抱著小皇帝傳(chuan) 來看去,愛不釋手。楊博又想起當初卜卦說他“六十三歲全一朝”,更加堅定了全龍保國的決(jue) 心。李貴妃心裏這才算是一塊石頭落了地,卻自覺“七天七夜發白了”。戲到最後是“看看八月十五到,明日王侄設早朝”。次日早晨,當是由楊博保太子登基麵見群臣。

  當然,戲由人編,這徐彥昭當是指的老臣徐階,但徐階不一定就叫徐彥昭。萬(wan) 曆皇帝登基時已經十歲,也不是戲中說的尚在繈褓之中。登基的時間是隆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,也不是戲中說的八月十五日。曆史上究竟有沒有李良謀國的事,也不必細究。看戲看情節,我們(men) 知道曆史上有過楊博輔政,在保衛大明江山中建有功勞就是了,也用不著拿劇情去同史料較真,這已是人們(men) 常識範圍內(nei) 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