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內閣首輔張四維的生前身後——蒲州張允齡墓探訪記
明代的蒲州文化繁榮幾乎超過盛唐。何以見得?最近讀宋萬(wan) 忠先生的作品《進士名錄》一書(shu) ,發現唐蒲州一代進士42人,而明代蒲州進士多達77人。這當然與(yu) 明代蒲州經濟的繁榮有關(guan) ,一方麵也證明了此處文化的繁榮。
眾(zhong) 所周知,明代蒲州出了許多重臣,如三朝閣老楊博、尚書(shu) 韓楫、韓爌、內(nei) 閣首輔張四維,還有尚書(shu) 孟時芳,以及這幾大家族的後人。但因種種原因,幾大家族在蒲州留下的遺跡並不是很多,除了孟家有相對集中的墓地,其他幾家的墓地不多,當然更遑論故居與(yu) 民間傳(chuan) 說。
4月18日,前往蒲州故城采訪,經過鄉(xiang) 間小道,拐過幾個(ge) 小彎,穿行柿樹林之間,往城南行走不遠,蒲州鎮侯家莊村附近的一片柿樹地旁,一座運城市級文物保護碑赫然映入眼簾。碑上寫(xie) 著“張允齡墓”,而張允齡正是明代內(nei) 閣首輔張四維的父親(qin) 。
禦賜巨碑
時值晚春,柿樹葉片濃密茂盛,遮擋住了行人的視線。往樹林深處走,幾座巨碑巍然立於(yu) 柿樹之間,細數之下竟然有十通之多。難能可貴的是,這些碑均比較完整,碑首、碑身、碑座基本保留了原貌。從(cong) 碑的體(ti) 量和形製看,均是禦賜巨碑。
據同去的永濟市博物館副館長吳軍(jun) 昌介紹,這幾塊石碑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的。聽村民說,以前的墓地規模很大,有幾座大塚(zhong) ,有甬道,甬道兩(liang) 邊有各種石像生和神道碑。現存石碑上的字跡比較清楚,內(nei) 容均是大明皇帝褒揚墓主人張允齡功績的。為(wei) 什麽(me) 明朝皇帝要不遺餘(yu) 力地表彰他,當然是因為(wei) 他兒(er) 子張四維在朝的功績。
明朝末年,國庫空虛,民不聊生,內(nei) 閣首輔張居正實行“一條鞭法”改革,雖然有利於(yu) 國家經濟發展,但是傷(shang) 害了既得利益集團,引起了不小的風波,尤其是隆慶皇帝與(yu) 李太後對他十分不滿。張居正因病去世後,張四維接替了他的工作,根據隆慶皇帝的旨意,中止了改革。
張思維擔任內(nei) 閣首輔期間,在發展商業(ye) 經濟和促成封貢互市中起到了進步作用。可隨著許多改革措施的廢止,朝廷政局越來越混亂(luan) ,經濟受到重創,社會(hui) 矛盾更加尖銳,這也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。
曆史久遠,功過難論。當年張四維在朝的影響卻是巨大的。
名記家史
張四維是進士出身,但據曆史記載,在他之前,蒲州張家以經商為(wei) 業(ye) 。
他的父親(qin) 張允齡,幼年喪(sang) 父,而張允齡的父親(qin) 亦是早年喪(sang) 父,張家兩(liang) 代寡婦含辛茹苦帶大了張允齡和他的弟弟張遐齡。張允齡從(cong) 小就深知祖母和母親(qin) 的不易,決(jue) 心外出經商,壯大家業(ye) 。他幾乎走遍了大半個(ge) 中國,販運各種生活物資,因為(wei) 為(wei) 人爽朗,又精明強幹,很快為(wei) 張家積累了豐(feng) 厚的家資。
正因此,張允齡的兒(er) 子張四維才能夠讀書(shu) 進學,並且考中進士,一步步躋身要職,成為(wei) 國之棟梁。
因為(wei) 兒(er) 時過得艱苦,張允齡經常告誡兒(er) 子,要謹言慎行,敬人敬事。要知道,是張家兩(liang) 代母親(qin) 畢生的心血才造就了張家的一切,著實來之不易。
可能因為(wei) 祖父與(yu) 父親(qin) 均早逝,所以才有了張允齡和張遐齡這樣的名字。從(cong) 字麵意思看,“允齡”意為(wei) 可以擁有相當的年齡,而“遐齡”則意為(wei) 可以有很長久的年齡,年高壽長。
張家富裕後,給兒(er) 子起名四維,“四維”為(wei) 禮義(yi) 廉恥,彰顯了張家的道德追求。
據記載,蒲州張允齡家最早在今鹽湖區蚩尤村,後來因故遷至當時的蒲州縣風陵鄉(xiang) (今芮城縣風陵渡鎮)。家資充裕後,張家曾在蒲州孟盟橋修造了房屋。世異時移,至今未在孟盟橋村發現遺跡。
兒(er) 孫功業(ye)
張四維任內(nei) 閣首輔期間,父親(qin) 去世,他丁憂回蒲。在蒲州,他與(yu) 先他致仕的舅舅、明代三邊總督王崇古曾出資修造了鄰近的中條第一禪林——萬(wan) 固寺。至今,萬(wan) 固寺多寶佛塔上還有他們(men) 兩(liang) 個(ge) 人的名字。
不幸的是,在老家為(wei) 父親(qin) 丁憂期間,張四維的母親(qin) 胡夫人和兩(liang) 個(ge) 弟弟也不幸先後去世。因為(wei) 痛失親(qin) 人、悲傷(shang) 過度,未等到丁憂期滿,張四維也溘然長逝。隆慶皇帝接到消息,非常震驚,下令旌表、慰問,葬禮十分隆重。
根據宋先生的《進士名錄》記載,張四維的兒(er) 子張泰征、張甲征及孫子張輦均中進士。其中,張泰征,字懋同,明萬(wan) 曆八年(1580)中進士,官至湖廣參政,陝西按察使,著有《陽紓山房集》。張甲征,明萬(wan) 曆十一年(1583)中進士,官工部郎中。張輦,明萬(wan) 曆四十七年(1619)年考中進士,官至陝西按察司副使。
關(guan) 於(yu) 張四維的後裔,誌書(shu) 記載到他的孫子而止。那麽(me) 他的後裔至今還有沒有呢?朋友的妻子張淩宇女士,是永濟清華人。據她講,他們(men) 張家祖上與(yu) 張四維關(guan) 係密切,因為(wei) 她的老爺爺就安葬在蒲州,雖然沒有具體(ti) 說是什麽(me) 村子,但是爺爺、父親(qin) 及她的哥哥過去清明時總要去蒲州上墳。去年,她的哥哥還去蒲州上過墳。
在蒲州侯家莊村的柿樹地裏,十通巨碑高高挺立,還有一座巨大的墓塚(zhong) 。墓塚(zhong) 上有高大的封土堆,但那封土與(yu) 普通墓塚(zhong) 上的不一樣,不是光禿禿的土堆,而是長滿了大大小小的樹。其中,有些樹木已經很高大了,與(yu) 封土一起形成了一種奇特的風景,告訴人們(men) ,古老的墓塚(zhong) 原來是這樣一種景象。尤其是在土地肥沃的蒲州,連墓塚(zhong) 上都會(hui) 長出小樹林一樣的風景。永濟一帶有一說法,先祖的墓上長滿草木,象征後代綿延不絕。從(cong) 這個(ge) 意義(yi) 上講,張允齡先生的後人應該不少,隻是現在知之甚少而已。
傳(chuan) 承文脈
前文已敘,蒲州張允齡一支原本住在鹽池旁的解州,具體(ti) 地址為(wei) 蚩尤村。蚩尤村村民大多姓張,與(yu) 蒲州張家淵源頗深。後來,張家一支遷至蒲州風陵鄉(xiang) ,家中從(cong) 商,家業(ye) 趨旺,又出了張四維這樣的朝廷命官,遂從(cong) 普通人家走入誌書(shu) 與(yu) 曆史之中。
離開張允齡墓地,已是十二點多,火紅的太陽當空而照,即使身處柿樹林中,依然能感到那種炎熱。柿子隻有紐扣大小,耐心地在山風水潤中積攢成長的能量。路上有農(nong) 民經過,看著我們(men) 一行人從(cong) 地裏走出,臉上露出不解的神色,好似在說“專(zhuan) 程來看墓碑的”?是啊!尋訪古人的大墓又是為(wei) 了什麽(me) 呢?傳(chuan) 承文化意義(yi) 何在呢?
回望曆史,思考得失,從(cong) 先賢的功業(ye) 中感悟人生,匡正人生追求,修正精神思想,傳(chuan) 承他們(men) 的道德情操,豐(feng) 富與(yu) 續寫(xie) 曆史的細節與(yu) 深度,讓先賢的情懷與(yu) 追求照亮後來者的路,這也許正是我們(men) 傳(chuan) 承文脈、梳理過往、保護文物的意義(yi) 所在。(來源:運城晚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