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kaiyun体育登入口 > 大唐蒲東

蒲州楊家的文化遺痕

發布時間:2024-05-28 09:00 信息來源: 永濟新聞 【字體: 打印本頁

  蒲州,除了在大唐有過輝煌與(yu) 繁榮的曆史外,在明清時代還有過第二次繁榮。這是最近讀原運城地區方誌辦副主任宋萬(wan) 忠老師的《儒學·書(shu) 院·進士名錄》一書(shu) 後的感覺。唐代蒲州因為(wei) 地處西都長安、東(dong) 都洛陽之間,政治、軍(jun) 事、文化、交通方麵都有重要的中都意義(yi) 。起自山西太原的李唐王朝,對山西南大門的蒲州建設非常重視,因為(wei) 這裏是他們(men) 退守山西的重要關(guan) 口。毗鄰京都長安的優(you) 勢為(wei) 蒲州帶來了各方麵的機遇,有唐一代,蒲州共有42名進士,在唐代曆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。然而,據書(shu) 中記載,明代進士中蒲州人士達77名,遠超唐代。也因此,從(cong) 隋至清有科舉(ju) 記載以來,永濟進士多達167人,在運城位居第一。

  明代永濟77名進士中,蒲州楊家占了11位。他們(men) 分別是:楊瑩、楊守禮、楊博、楊俊、楊俊民、楊俊士、楊元祥、楊世增、楊如皋、楊世芳、楊蕙芳。在這11位進士中,曾任兵部與(yu) 吏部尚書(shu) 、文武兼修的楊博一門,就有6位,分別是楊博本人,楊博之子:楊俊民、楊俊士;楊博之孫:楊元祥;楊博曾孫:楊世芳、楊蕙芳。

先望立功勳

  關(guan) 於(yu) 蒲州楊博,曾有今人研究過,楊博一支起自河南盧氏縣,後遷至陝西華縣,再後來移居蒲州,祖上以賣糖瓜為(wei) 業(ye) 。楊博的父親(qin) 楊瞻早年曾在揚州一帶經商。在楊瞻經商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:有一位同從(cong) 關(guan) 中來的鹽商家中母親(qin) 突然病重,急於(yu) 回家,臨(lin) 行前托友人楊瞻保存一大筆銀兩(liang) 。沒有想到,鹽商一去不返,楊瞻無奈,隻好將銀子埋藏於(yu) 一個(ge) 特大的花盆中,盆中種有花草。隨後他派人去關(guan) 中尋找那位鹽商,經過一番曲折,終於(yu) 找到其家,才知道鹽商已經去世,家中隻有一個(ge) 兒(er) 子。楊瞻將那一大筆銀兩(liang) 原封不動還給鹽商兒(er) 子,在當時傳(chuan) 為(wei) 佳話。

  這件事情足見楊瞻為(wei) 人,此後楊瞻中了舉(ju) 人,先後在河南、陝西任過知縣,後拜貴州道監察禦史,改大理寺評事。其子楊博精進求學並且考中進士。據記載,楊博(1509~1574)字惟鈞,號虞坡,明嘉靖八年(1529)考中進士,那年年僅(jin) 20歲。從(cong) 知縣做起,他先後在兵部、戶部、吏部任職,還任過甘肅巡撫。

  為(wei) 人津津樂(le) 道的是楊博與(yu) 翟鑾的一段往事。據記載,有一年,楊博跟隨兵部尚書(shu) 翟鑾前往邊關(guan) 巡視。楊博對途中所經之地的山川地理、民情風俗、駐軍(jun) 人數和戰鬥力情況,都作了詳細記錄。到達甘肅後,少數民族部眾(zhong) 幾百人阻塞道路請求封賞。翟鑾顧慮前來求賞的人更多,自己無法遍賞。身材魁梧的楊博挺身而出,他請求翟鑾召齊衛士備齊儀(yi) 仗後,將阻塞道路者召集到轅門外,訓斥眾(zhong) 人在天子宰相遠道而來時沒有遠迎,要將他們(men) 繩之以法。眾(zhong) 人跪拜請罪,翟鑾對先來的人稍示賞賜,其餘(yu) 的人都因畏懼而不敢再來。

  翟鑾非常欣賞楊博的表現,回去後對楊博多有褒揚。後來任兵部尚書(shu) 的張瓚、毛伯溫也都非常倚重楊博。之後,楊博擔任兵部尚書(shu) 鎮守邊關(guan) ,幾次帶兵抗擊蒙古族的入侵,平定大同古北口長城等地的韃靼之亂(luan) ,功勳卓著。他任甘肅巡撫多年,治理有道,興(xing) 修水利,讓利於(yu) 民,百姓無不感念他的仁德。

  楊博職位多有改變,但無論在哪個(ge) 部門,總是忠於(yu) 職守,裁決(jue) 公處,深得上司與(yu) 下級的歎服。戲劇《二進宮》中楊波原型即為(wei) 楊博。《二進宮》講述的是,明穆宗隆慶帝死後,太子年僅(jin) 十歲,其母李妃垂簾聽政。李妃之父李良企圖謀位,定國王徐延昭、兵部侍郎楊波(楊博)於(yu) 龍鳳閣嚴(yan) 詞勸阻。李妃不聽,君臣不歡而散。李良封鎖了昭陽宮,內(nei) 外隔絕,反跡已明,徐楊二人探皇陵後,二進宮進諫。李妃悔悟,以幼主和國事相托,匡扶大明社稷。

  戲劇對曆史事件進行過加工,但由此也可知楊博當年在朝廷舉(ju) 足輕重的地位。

子孫傳(chuan) 功績

  據進士名錄記載,楊博的兒(er) 子楊俊民(1530~1599),字伯章,號本庵,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)中進士,授戶部主事,曆任河南督學,當過禦史、兵部侍郎、戶部尚書(shu) ,總督國家糧庫,敬業(ye) 篤行,深為(wei) 皇帝器重。楊俊民不僅(jin) 有政績而且在文學上頗有成績,著有《河南忠臣集》《烈女集》《公廉堂抄》《便民實政》《陽紓山房集》等。

  楊博的另一個(ge) 兒(er) 子楊俊士於(yu) 萬(wan) 曆二年(1574)中進士,曾任安徽鳳陽府推官,著有《重美堂稿》。

  楊博之孫楊元祥,字日泰,萬(wan) 曆十一年(1583)中進士,官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,著有《浴德齋稿》《襲六齋稿》。

  楊博曾孫楊世芳,字穆園,明萬(wan) 曆四十七年(1619)進士及第,入仕後累官詹事府少詹兼學士、翰林院庶吉士。天啟年間,魏忠賢把持朝政,楊世芳被誣陷罷官,崇禎帝繼位後又複召官複原職,著有《曆官奏疏》《喬(qiao) 蔭山房集》。

  楊博曾孫楊蕙芳,崇禎十年(1637)中進士,官工部主事、郎中。李自成攻下蒲州,曾想讓他為(wei) 官,他拒絕不仕。

  如今,在永濟王莊附近的公路邊立有一塊文物保護碑,據介紹碑後正是楊博墓所在地。過去,墓地有高大的封土堆,有神道和石像生,有高大的墓碑。後來,在平田整地等各種建設中,墓塚(zhong) 和碑均被毀。

村名記功臣

  在距離王莊不遠的襄毅莊還有楊瞻的墓地。“襄毅”正是楊博的諡號,該諡號與(yu) 另一位蒲州先賢王崇古相同。當地人稱楊博為(wei) “文襄毅”,王崇古為(wei) “武襄毅”,意思是都曾經匡扶過大明王朝的國事、民事,而且勇毅篤行,令人仰視。襄毅莊村南的地裏還有一些高大的石碑,可惜有的已斷,有的倒在地上,令人遺憾。在楊博墓文物保護碑前,還有一塊斷碑,從(cong) 上邊的文字可知,此碑是楊博墓前的記事碑。

  楊博有四個(ge) 兒(er) 子,如今,蒲州還有一村村名為(wei) 四郎墳,據傳(chuan) 正是楊博的四子楊俊卿墓地所在,楊俊卿曾中過武狀元。

  蒲州楊馬村南還有一座石橋,當地人稱楊橋。嘉靖二十九年,楊博回鄉(xiang) 葬母,守孝三年,期間為(wei) 方便當地百姓出行,出資修建了蒲州涑水河石橋,人們(men) 為(wei) 紀念楊博之功,稱橋為(wei) 楊橋。

  曆史已經遠去,但是先賢的故事還在傳(chuan) 揚。楊瞻、楊博和他的後人當年的善行義(yi) 舉(ju) 、保國安民的功績,以及在文學方麵的紀錄、追求和傳(chuan) 承,我們(men) 今天的人不應該忘記。他們(men) 書(shu) 寫(xie) 了明代蒲州的輝煌,傳(chuan) 承著河東(dong) 厚重的文脈。他們(men) 的情懷與(yu) 成績告訴我們(men) 後來者,在弘揚優(you) 秀傳(chuan) 統文化的進程中,可以做的還有很多。那一塊塊文物保護碑,記錄曆史,意義(yi) 深遠,應該受到所有人的尊重。(來源:運城晚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