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kaiyun体育登入口 > 大唐蒲東

蒲阪城遇見南陽太守張黑女

發布時間:2024-09-02 11:40 信息來源: 永濟新聞 【字體: 打印本頁

  這是一個(ge) 距今已有1531年的曆史故事。

  故事的情節並不繁雜,故事的出處卻讓人震撼。因為(wei) 它出自一通北魏時期的名碑《張黑(hè)女(rǔ)墓誌》。《張黑女墓誌》書(shu) 法堪稱永世不滅的魏碑之極品,並且存世僅(jin) 為(wei) 一組拓件,成為(wei) 天下孤本。

  《張黑女墓誌》,原稱《魏故南陽張府墓誌》,為(wei) 準確體(ti) 現墓主人的名字,又稱《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》,簡稱《張玄墓誌》。張玄,字黑女,清代為(wei) 避康熙帝(愛新覺羅·玄燁)諱,故又稱《張黑女墓誌》。

  張黑女,南陽白水人,是黃帝的後代子孫。中古時期,他的先人就曾在商朝和周朝做過地方官。到了漢代及三國、魏晉時期,曾有祖先做過司徒、司空等高官。這些祖先形象崇高偉(wei) 大,不需要名士推薦,就為(wei) 朝野所知,他們(men) 做官時,不需要百姓勸勉或請願,就能廉潔自持。張黑女的遠祖張和,做過吏部尚書(shu) 、並州刺史。祖父張具,為(wei) 中堅將軍(jun) 、新平太守。其父為(wei) 蕩寇將軍(jun) 、蒲阪縣令。張家可謂高官輩出,榮耀蓋世。

  張黑女取日月之精華,含五行之靈氣,素性高浩奇異,見識與(yu) 度量非常高遠。他初次脫去粗麻布衣,換上官服,任職中書(shu) 侍郎,之後,又拜官南陽太守。他治理南陽,恩威並施。其威儀(yi) 仿佛春風拂綠草,老百姓心悅誠服太守的教化,其安樂(le) 如同魚兒(er) 遊於(yu) 水中。

  正當張黑女要大展宏圖、竭盡全力輔佐朝廷、報效社稷之際,命運無常,天不作美,殞此名賢。他於(yu) 太和十七年(公元493年)32歲,逝世於(yu) 蒲阪城建中鄉(xiang) 孝義(yi) 裏。他的夫人是河北巨鹿太守陳進壽之女。夫妻二人可謂郎才女貌,珠聯璧合。普泰元年(公元531年)十月一日,夫妻二人合葬於(yu) 蒲阪城東(dong) 邊的高原上。

  張黑女臨(lin) 終之時,神誌清醒,臉色神態一如平常,言談舉(ju) 止,中規中矩。他的突然離世,令萬(wan) 人同悲,遠近共泣。因此,人們(men) 將此誌文刻於(yu) 石上,以使他流芳百世。

  《張黑女墓誌》鐫刻於(yu) 北魏普泰元年(公元531年)十月,為(wei) 魏碑墓誌的代表作之一,正書(shu) ,20行,行20字,共計367字。原石久失,無書(shu) 者姓名,出土地不詳,據碑文“葬於(yu) 蒲阪城東(dong) 原之上”,可知,原誌石當在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普救寺原上一帶。

  墓誌此本拓本清初時曾歸成搏,道光五年(公元1825年)歸道州何紹基。何紹基所得為(wei) 剪裱舊拓孤本,共12頁,每頁4行,滿行8字,以紙墨考其年代似是明代拓本,民國年間曾為(wei) 錫山秦文錦所得,今藏於(yu) 上海博物館。

  《張黑女墓誌》既為(wei) 孤本,所以其餘(yu) 皆為(wei) 重刻本,均未能體(ti) 現原拓神采。

  何紹基是清代倡導碑學的一位堅定的探索者和成功的實踐者。他於(yu) 道光五年得《張玄墓誌》剪裱舊拓孤本,視為(wei) 珍寶,並曾多次臨(lin) 摹與(yu) 題跋。此本與(yu) 其朝夕相伴,幾乎被他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。作為(wei) 深識書(shu) 者,何紹基對此本的鍾愛之情,精研之深,推崇之極,他人無出其右。

  《張黑女墓誌》用筆方圓兼備,橫畫,或圓起方收,或方起圓收;長捺一波三折,排泄角含分隸遺意,不少用筆有行書(shu) 意,結體(ti) 含動勢。其書(shu) 法峻宕樸茂,結體(ti) 扁方,既有北魏的神韻,又有唐楷的法度,堪稱千古流傳(chuan) 北魏之極品。

  有研究者認為(wei) ,其書(shu) 法精美,刻工亦佳。字形略扁,多有隸書(shu) 筆意,古質典雅,方圓互見,既有北魏峻邁之氣,又含南帖溫文爾雅。清代包世臣在題跋中讚賞其:“此帖駿利如《雋修羅》,圓折如《朱君山》,疏朗如《張猛龍》,靜密如《敬顯雋》。”何紹基在題跋中讚賞:“化篆分入楷,遂爾無種不妙,無妙不臻,然遒厚精古,未有可比肩《黑女》者。”

  《張黑女墓誌》曆來受到過無數人的喜愛和崇拜,這是因為(wei) 此誌集雄健、輕靈、秀逸、含蓄為(wei) 一體(ti) ,其藝術水平之高,鮮有匹敵。它代表了北魏墓誌的最高成就。

  它雖然僅(jin) 有367個(ge) 字,卻非常豐(feng) 贍地為(wei) 一個(ge) 時代做了拔高和總結,形成唯我獨尊的“張黑女體(ti) ”。特別令人欣慰、驕傲和自豪的是,現行的第五套人民幣上“中國人民銀行”6個(ge) 字,是書(shu) 法家馬文蔚用漢隸和魏碑風格寫(xie) 成的,與(yu) 《張黑女墓誌》風格極為(wei) 神似。

  蒲阪一名始於(yu) 秦代。前些年在陝西西安劉寨村出土了一批秦封泥,其中有一枚“蒲反丞印”,確證了秦時已置蒲反縣。《漢書(shu) ·地理誌》載:“蒲反,故曰蒲,秦更名。”“本為(wei) 蒲,秦始皇東(dong) 巡,見長阪,故雲(yun) 蒲阪。”《辭海》也記載,蒲阪,古邑名,古縣名,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蒲州。蒲阪古城曾是堯舜建都的地方。魏襄王七年(公元前312年),秦惠文王來,見於(yu) 蒲阪關(guan) (《蒲州府誌》),這個(ge) 蒲阪關(guan) 即為(wei) 蒲阪城。秦始皇滅六國,統一天下,分天下為(wei) 三十六郡,二十八年(公元前219年)“巡東(dong) 方,登蒲阪”,以顯神威。

  蒲阪城從(cong) 後趙(公元319年~公元351年)時起,即成為(wei) 郡的治所,其政治經濟地位相當於(yu) 今地級市的治所。從(cong) 前秦(公元351年~公元394年)時起直至北魏時期(公元386年~公元534年),蒲阪城一直是州和郡二級行政共同的官衙治所,毫無疑問,它的政治經濟地位的確是相當於(yu) 今天的省會(hui) 城市的。

  蒲阪城的繁榮景象,曆來被無數文人墨客所讚頌。唐代張濯《題舜廟》詩中有“蒲阪城邊長逝水”的句子,讚美了蒲阪的雄渾景象;宋代梅堯臣《寄題知儀(yi) 州太保蒲中書(shu) 齋》詩中有“蒲阪之城在其涯,渠渠碧瓦十萬(wan) 家”的句子,讚美了蒲阪城的繁華氣象。不難想象,這種繁華簡直賽京城。

  如此烜赫的蒲阪城,理所當然地傾(qing) 倒了這位南陽太守張黑女,甚至於(yu) 讓他不遠千裏寄居於(yu) 此,甚至於(yu) 讓他攜家帶口終老於(yu) 此,甚至於(yu) 讓他夫婦二人長眠於(yu) 此。

  張玄是位皇族官僚

  墓誌文對張玄的死用“薨”字。這是一個(ge) 極其尊貴的用詞。在古代,禮法禮數是十分嚴(yan) 肅的事,稍有僭越,便可帶來殺身之禍,甚至株連九族。古時“薨”字隻有皇帝及少數王室皇親(qin) 、王公貴戚才能使用。對張玄使用“薨”字,足證其有著皇族高官的身份。

  張玄的“玄”字本義(yi) 就是黑色。“女”和“汝”相通假。“汝”是人稱代詞,原本是“猴子”的意思,因此,“黑女”就是“黑猴”的意思。在古老的華夏文明發展過程中,帝王貴族都用“猴”名,於(yu) 是,“猴”就泛化成為(wei) 普遍使用的尊稱代詞。比如,爵位“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”,有人認為(wei) “侯”即“猴”也。又如,有鮮卑背景的隋文帝楊堅原姓“普六茹”。“普六”的阿爾泰語意為(wei) “藍色”;“茹”意為(wei) “猱”(猿猴類動物);這“藍猱”就是“天猴”,很顯然,比“黑女”更尊貴。

  鮮卑人所謂的“宇”就是“部族名”,這也是“宇”的原始本義(yi) ,即出身之氏族,血緣之標記。在鮮卑的習(xi) 俗中,隻有特別尊貴的人才可以“黑女”自名,是北魏皇族的一個(ge) 共有的名號。

  文化自信是一個(ge) 民族永久賡續的基因

  永濟的文物和文化遺產(chan) 是無與(yu) 倫(lun) 比的厚重、堅挺和輝煌。這裏有華夏人文始祖伏羲之母華胥氏的祖居地;這裏有堯舜所建的都城遺址;這裏有舜帝的故裏諸馮(feng) 村;這裏曾有世界上最早的浮橋蒲津浮橋;這裏有“最早叫中國”的堯王台;這裏有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;這裏有舉(ju) 世無雙的最大鐵牛群唐開元鐵牛;這裏有舉(ju) 世無雙的愛情聖地普救寺;這裏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蒲津渡與(yu) 蒲州故城遺址;這裏有國家森林公園五老峰;這裏有山西省最大淡水湖伍姓湖;這裏曾有碑刻中的稀世珍品、代表著北魏書(shu) 法最高水平的《張黑女墓誌》;這裏曾有“天下第二行書(shu) ”顏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;這裏走出過楊貴妃、柳宗元、王維、司空圖、李雪峰、鄭林、程誌強等人;這裏有太多太多值得炫耀的文化資源……

  文化如水,浸潤無聲。讓我們(men) 在曆史的源流中守望文化鄉(xiang) 愁,在時代的氣韻裏堅定文化自信,持續激活文化潛能,融合詩與(yu) 遠方。(來源:運城晚報  作者:楊兆民)